中国政府网 | 四川省人民政府
搜服务
智能问答 新媒体矩阵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南充市 营商环境 留言专区
索引号
115111000087538832/2020-13796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0-07-28
文号
有效性

中共南充市委关于深入贯彻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建设临江新区的决定

时间:2020-07-28 | 来源:南充日报
(2020年7月27日中国共产党南充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报经省委省政府同意设立省级南充临江新区,中共南充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对加快建设临江新区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加快建设临江新区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建设临江新区是深入贯彻党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的南充行动。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是党中央立足东西协调发展、经略西部广袤腹地、拓展战略回旋空间作出的重大部署。南充是国省规划确定的成渝地区北部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临江新区,有利于发挥南充位于川东北经济区核心腹地、成南达万高铁主轴、嘉陵江流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对于打造成渝地区北部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缩小成渝地区北部区域发展落差,推动川东北和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全市上下务必提高政治站位、贯彻战略部署、担当历史使命,推动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在南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加快建设临江新区是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南充实践。省委大力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着力破解四川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全力构建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南充作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全省经济副中心重点培育城市,加快建设临江新区,有利于打造高能级开发开放平台,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对于进一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川东北经济区全面振兴,打造支撑全省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优化全省经济地理,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全市上下务必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依托临江新区建设,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北部中心城市和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
  (三)加快建设临江新区是实现大城崛起、跨越发展、次级突破光荣梦想的南充方案。 市委立足南充区位交通条件优良、产业发展基础坚实、教科文卫资源富集、综合承载能力较强的现实优势,作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的战略部署,奋力开创南充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建设临江新区是百年大计、南充大事、发展大业,是希望所在、潜力所在、未来所在,对于提升南充经济发展承载力、科技创新牵引力、资源要素整合力具有重大意义。全市上下务必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各方力量,把临江新区建成南充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为南充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提供强大动力。

二、准确把握加快建设临江新区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着力在产业发展、产城融合、城市建设、开放合作、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努力把临江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家气场、巴蜀气派、山水气质的现代新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点定位、通盘谋划。坚持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对标国家级新区建设标准,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南充现实基础优势相衔接,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
  ———坚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坚决破除落后的观念理念、陈旧的条条框框、过时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管理运行新模式,推动前沿性政策措施和前瞻性示范项目在新区试点试验,做到思路再宽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坚持突出特色、高端引领。充分考虑临江新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四川经济地理版图中的特殊区位,立足现有特色产业和比较优势,发展高新技术、培育高端产业、汇聚高层次人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廊道,因地就势留出生态空间,全面加强嘉陵江流域综合保护开发,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做到生态与城市相融合、生态与产业相结合、生态与经济相聚合。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最大限度调动政府、社会、企业力量,最大程度激发资源、资本、资金活力,做到新区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效率最高化、效果最优化。
  (三)战略定位
  ———成渝北翼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引进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建设以高端产业、高端技术、高端产品为引领的现代产业集聚区。
  ———国家产城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整合科教资源优势,提升改革动力、科技创造力和文化软实力,构建城市产业和城市品质互促互融的新格局,打造川东北经济区创新资源集聚的商贸物流中心、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地和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嘉陵江流域绿色发展引领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发挥在嘉陵江流域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嘉陵江流域综合保护,严格落实生态空间管控措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和生活方式,守护好嘉陵江秀美山水,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四川东向北向开放合作新高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充分发挥机场、铁路、公路、港口优势,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重要开放口岸,拓展四川东向北向开放新空间。
  (四)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新区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实现内畅外联,核心功能区加速落地,产业组团加快形成,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覆盖,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政策支撑和制度体系全面建立。常住人口达到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60亿元。
  ———到2030年,新区城市形态基本形成,城市核心功能加快健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城深度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宜居宜业城市特色初步显现。常住人口达到8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亿元。
  ———到2035年,新区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建成成渝地区重要的高端产业集聚区,建成经济繁荣、社会祥和、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

三、科学确定临江新区建设的空间布局
  临江新区规划面积398平方公里,空间范围包括顺庆区、高坪区、西充县所辖的16个乡镇(街道)所属行政区域,分别是顺庆区潆溪街道、搬罾街道、金台镇、渔溪镇,高坪区龙门街道、青莲街道和西充县多扶镇全部行政区域;顺庆区荆溪街道、新复乡、共兴镇、芦溪镇和高坪区小龙街道、江陵镇、走马镇、螺溪街道、老君街道部分行政区域,围绕“一城三区一带”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建设。
  ———拥江高品质宜居新城。 以北部新城、空港新城、南西田园新城等为支撑,以南充大学城、龙门古镇文化旅游景区等为基础,重点布局高端商务、优质公共服务、文旅休闲、高品质居住等功能,形成城市拥江发展新格局。
  ———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以南充高新区、航空港经开区、西充经开区等为载体,加快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电子元器件制造等)、装备制造(精密零部件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新材料(汽车及石油新材料等)、有机食品深加工、现代医药等产业,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空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以南充国家开放口岸机场、南充现代物流园、南充国际会展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为平台,完善开放门户和经贸口岸功能,集聚发展金融、商贸物流、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
  ———都市型高效农业示范区。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中法农业科技园、高坪区江陵特色小镇等为基础,推动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创新农旅融合新机制,打造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数字化宜居新型农村社区。
  ———嘉陵江生态休闲带。以“印象嘉陵江、生态大走廊、山水南充城”为主轴,构建滨江生态保育和市民休闲公共空间,沿嘉陵江生态走廊合理规划布局山地公园、湿地公园、滨江公园、城市公园、休闲绿地,全程建设人行慢道,与现有主城区全面连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以多元文化场景体现文化底蕴,打造沿嘉陵江生态休闲带和亲水娱乐沿江岸段。

四、全力抓好加快建设临江新区的重点任务
  (一)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增强新区综合实力
  1.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以加强与成都、重庆配套协作为主攻方向,以现有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为主要依托,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电子元器件制造等)、装备制造(精密零部件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新材料(汽车及石油新材料等)、有机食品深加工、现代医药等重点产业,做优做强产业平台,加快培育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细分领域的优势企业,做全做长产业链条,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地和生态圈。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大楼宇、大总部、大商贸”的思路,充分发挥南充现代物流园、南充港、南充国际会展中心和川东北金融中心支撑带动作用,引进配套关联企业,加快发展智慧物流、金融、商务会展等特色服务业,加快培育电子商务、科技信息、人力资源、保税贸易、医疗康养、家庭社区等新兴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品质化转变,打造现代服务业新高地。
  3.加快发展特色都市农业。坚持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坚持设施化、科技化、园艺化,充分依托中法农业科技园等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培育休闲农业、绿色高效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积极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加快打造“好充食”南充特色农产品品牌集群,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加快形成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特色都市农业。
  4.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打造新经济发展载体和应用场景,建设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圈。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实施大数据区块链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南充云计算中心建设;积极培育智能经济,加快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积极培育创意经济,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城市设计、出版设计、新媒体设计等产业;积极培育共享经济,推动办公空间、生产线等创新资源与智慧仓储、现代交通运输等流通资源共享,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最大化。
  (二)探索产城融合新路径,释放新区发展活力
  5.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拓展全面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特色优势领域国省创新平台,大力支持南充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积极融入成渝科创平台,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创办新型研发机构,不断积聚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加快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南充分中心、双创中心、军民融合产业园等建设,探索设立新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积极争取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布局,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6.推进产城一体发展。坚持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生合一”,坚持城市形态、城市业态、城市文态“三态合一”,坚持里子与面子、时尚与乡愁、安居与乐业“三个统一”,围绕产业功能需求、居住人群需求、长远发展需求,科学布局生产配套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加快建设新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疏解老城区功能,完善区域配套能力,实现职住平衡和产城融合,探索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的宜业宜商宜居的产城融合新模式,实现生活场景、消费场景、生产场景无缝衔接。
  7.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加快南充大学城建设,深化与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与川渝等地高校合作机制,共同创办研究院、专家工作站、成果转化中心。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促进重大创新成果市场化运用和规模化推广,提升产教城融合发展水平。推进职业院校和新区企业、行业、园区联合,开展校企多层次合作办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三)建设高品质宜居新城区,提升新区承载能力
  8.高起点规划新区。按照“东进北拓”的城市发展新方向,打造功能明确、协调互动的产业、居住、科教功能区,构建以嘉陵江为主轴、合理分区、组团发展、产城一体的空间结构。统筹考虑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各区域开发边界、开发规模、开发时序。对标国家级新区建设标准,高水平编制新区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建设、生态环保等专项规划。坚持规划法定、建管法治,强化地方立法、规划约束和政策指引,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严肃性,以一流的规划引领新区开发建设。
  9.高标准建设新区。加快建设畅通城市,构建轨道交通、城市公交等复合交通体系,完善城市骨干路网和市政设施网络,全面衔接市域交通体系,做到内部大循环畅通、外部大通道畅达。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大力推进交通管控、视频监控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大力拓展数字城管、数字公安覆盖范围和服务内容。加快建设幸福城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打造社区生活服务圈,形成优质高效、保障多元、城乡一体、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和住房建设管理,提高农村住房建设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0. 高水平治理新区。大力推进“199”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新区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聚焦城市设施、城市运维、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安全、城市执法等领域,搭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吸纳公众全面参与公共服务,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倾斜,建立高效联动智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提升新区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四)培育开放合作新优势,形成新区强大引力
  11.开展全方位开放合作。坚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承接成渝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全面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等区域协作,持续招大引强、招强引优,引进一批领军企业、行业龙头、隐形冠军,建设更具魅力的投资首选地、更具实力的产业集聚地、更具活力的物流集散地。建立市、区(县)协同联动机制,吸引毗邻地区招引企业入驻新区,实现共招共建共享。
  12.建设全天候开放平台。加快推进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充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推进与成都、重庆等地在海关监管方面的业务互通、监管互认。加快推进南充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强化保税物流功能,招引一批外向型企业入驻,建设一批仓储和分拨中心、进出口商品展销中心,积极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培育建设外向型产业园区、毗邻合作园区、“飞地园区”,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申报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指定进口口岸。加快建设中欧班列(蓉欧、渝新欧)川东北(南充)集散中心、川东北(南充)国际货运站及组货基地,进一步畅通“南充造”进入国际市场渠道。
  13.打造全透明开放环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赋予新区投资项目建设、外商投资项目立项等方面管理权限,深化商事制度、用人制度、市场准入、投融资体制等改革,推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枚印章管审批”和一体化通关。对标国际国内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自主便利措施,建立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机制,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全力打造公平公正、依法依规、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
  (五)打造生态文明新样板,彰显新区独特魅力
  14.加强生态保护。建立健全各功能区块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加强区内大气、水、土壤、固废等污染治理,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黑名单”、环保信用评价、信用强制性披露、强制责任保险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先进的垃圾处理系统,全面推行垃圾分类,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
  15.发展生态产业。坚持高端切入、低碳循环、集群集约,专注培育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推动新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协调发展。严格实行规划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取缔退出新区范围内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坚决禁止污染企业落户新区。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行节能建筑、节能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强化农业、工业、服务业清洁生产,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
  16.建设生态体系。坚持山水田林湖草系统治理,探索建立嘉陵江流域协同治理、合作共建、利益补偿等机制,联合推进嘉陵江护岸林建设、森林植被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滨河景观带建设等项目,全面提升新区园林绿化水平,加快建设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充分挖掘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和历史文化遗产,科学规划布局生态湿地、生态公园、生态景观,串点成线、以线扩片、连片拓面,建设绿满山川、绿满田畴、绿满城乡的生态体系。
  (六)创新建设发展新机制,激发新区内生动力
  17.完善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坚持政府引领、市场运作,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管理模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投融资体系。组建投融资平台公司,拓展市场化运作领域,建立园区共建、成本共担、项目共招、利益共享机制,积极引进大型企业、投资平台、专业化运营公司等参与新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建立新区建设发展基金,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推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共同参与的产业引导基金,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定额补助、债券额度、项目争引等方面予以倾斜。
  18.完善用地保障机制。建立临江新区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机制,实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单列管理,在土地规划、计划、报批、供应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建立健全程序规范、补偿合理、保障多元的土地征收制度,用好用活耕地易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适当增加商业、工业、住宅和服务功能配套用地。建立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新区科技创新、新型产业、文化服务等领域用地机制,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19.完善人才支撑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实施临江新区人才招引专项计划,建立高端人才绿色通道,招引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定向培养产业、金融、科技等领域紧缺人才,推动形成新区发展人才梯队。创新人才保障机制,分类制定领军人才、行业专家、高端蓝领等群体激励政策,营造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人才环境。

五、全面强化加快建设临江新区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临江新区建设发展全过程。加强临江新区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工作全覆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好干部标准,在全市范围内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新区工作,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敢闯敢干、专业敬业的干部队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
  (二)完善管理机制。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按照“一个平台、一个主体、一套班子”的体制架构,按规定组建新区管理机构。积极探索与现行管理体制联动的协调、高效管理方式,有力有序推动新区建设。成立临江新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临江新区建设的重大问题、重要事项、重点工作,赋予新区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管理权限,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逐步实现集中统一管理,推动新区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遵循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严格控制总量,依法依规设置。
  (三)凝聚发展合力。坚持把临江新区建设作为全市“一号工程”,挂帅出征、挂图作战、挂责问效。明确临江新区与相关区(县)的建设关系、财税关系、招商引资关系、社会事务管理关系等,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临江新区管理机构要统筹制定各项规划,分期稳步推进建设。顺庆区、高坪区和西充县要自觉服从大局、主动服务大局,加强与新区的规划对接、基础对接、产业对接、管理对接、工作对接。市级相关部门(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加强对新区建设发展的指导,在规划编制、政策措施、项目布局、体制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及时协调解决新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推动新区加快建设。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奋力加快建设临江新区,为南充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作出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承办:南充市电子政务服务中心

网站标识码:5113000012 | 蜀ICP备05029665号-1 | 川公网安备51130202000205号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