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四川省人民政府
搜服务
智能问答 新媒体矩阵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南充市 营商环境 留言专区
索引号
115111000087538832/2020-13550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0-07-28
文号
有效性

中共南充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的决定

时间:2020-07-28 | 来源:南充日报
(2020年7月27日中国共产党南充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全力推动南充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北部中心城市和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中共南充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对南充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全面落实中省部署,深刻认识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的战略意义
  (一)打造“次极核”是融入国家战略的主动担当。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重点任务,为新时代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必将显著提升成渝地区区域能级和战略位势,必将深刻改变成渝地区发展格局和经济版图。全市上下务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站位,落实战略部署,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全力融入国家战略、承接双核辐射、促进北翼振兴。
  (二)打造“次极核”是落实省委部署的坚定行动。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科学回答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问题,明确要求“以深化川渝合作为引领、以做强成都极核为带动、以扩大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促进全域发展为取向,奋发有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支持南充建设成渝地区北部中心城市和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加强与成渝双核联动,积极承接产业和人口转移,带动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发展,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全市上下务必立足新形势、聚焦新任务、落实新要求,切实加强战略对接、政策衔接、功能链接,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推动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在南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打造“次极核”是推动大城崛起的历史抉择。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饱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成渝地区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是南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迎来的全新重大机遇,政策推动力、战略牵引力、发展支撑力前所未有,有利于南充完善基础设施新布局、塑造区域协同新格局、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培育创新驱动新优势、形成全面开放新态势、迈入绿色发展新阶段。全市上下务必顺势而为、借势而进、乘势而上,借力“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强力推动南充跨越发展、次级突破、大城崛起。

  二、主动担当历史使命,坚定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的战略取向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建设成渝地区交通枢纽、现代产业、内陆开放、科教文卫、宜居宜业“五大高地”,深入实施临江新区引领、区域协作示范、嘉陵江生态廊道建设、Ⅰ型大城市建设、县域经济提质、园区能级提升、名企名品名牌培育、科技协同创新、重大改革突破“九大工程”,加快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思想大解放、政策大配套、环境大优化,打破丘区视野的笼子、盆地思维的藩篱、内陆宿命的禁锢,把南充发展放到全球格局去谋划、放到时代长河去审视、放到成渝地区去定位。
  ———坚持承接辐射、协同共兴。坚持“一体化”发展理念、“一盘棋”推动思维,主动承接成渝双核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积极推进规划同绘、基础同网、产业同链、生态同建、服务同享,实现同频共振、同向而行。
  ———坚持夯实支撑、引领带动。坚持发挥引领效应、带动区域发展、推动整体跨越,全面夯实经济支撑、县域支撑、项目支撑、平台支撑、新区支撑,巩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加速振兴。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打破行政壁垒,消除制度障碍,推动资源要素高度集聚、高速流动、高效配置。
  ———坚持聚焦重点、统筹推进。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利长远、增动力添活力,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倾尽全力做好中省规定的事、集中精力干好南充自己的事、齐心协力抓好区域合作的事。
  (三)奋斗目标
  ———实现从“川北重镇”向“成渝重镇”转变。城市空间加快扩张,城市人口加快集聚,城市功能加快完善,资源承载度、环境优美度、生活便捷度全面提升,城市规模、城市品位、城市能级区域领先,建成成渝地区北部中心城市和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
  ———实现从“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产业竞争力、创新驱动力、县域支撑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全局分量显著提升,三区一马当先、县市竞相发展、全市击鼓奋进的良好局面全面呈现,成为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实现从“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转变。全域开放、全程开放、全面开放的良好格局总体形成,聚集资源、富集资本、汇集资金的洼地效应总体形成,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的开放态势总体形成,建成四川东向北向开放“桥头堡”。
  ———实现从“交通枢纽节点”向“综合交通枢纽”转变。铁水公机“四路并举”、东西南北“四向突破”的立体交通网络更加完备,运输方式多元、客货集散高效、辐射空间广阔的现代交通体系更加健全,建成辐射成渝、连接全国、通江达海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实现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全省经济副中心”转变。南充战略位势加快重塑、城市能级加快提升、发展格局加快优化,综合经济实力、区域辐射效应、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

  三、全力建设“五大高地”,明确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的战略路径
  (一)建设交通枢纽新高地。建设区域性铁路枢纽,推进成南达万高铁、汉巴南等铁路建设,争取兰渝、成(都)安(康)等高铁建设,谋划渝广南绵、南泸等城际铁路建设,着力构建“米字型”高铁网络;争取建设南充动车运用所、南充高铁枢纽站,力争更多高铁及动车南充始发,推动南充至成渝两地动车公交化。建设区域性航空枢纽,推进高坪机场三期改扩建和国家开放口岸机场申建,加快阆中旅游目的地机场建设,规划建设南部、营山、西充等通用机场,全面加强与成渝双核及周边城市的空空联系、空地联系、空水联系,共建国际民航机场群。建设区域性水运枢纽,加快推进嘉陵江Ⅲ级航道建设,协调推进利泽航运枢纽、井口航电枢纽建设,推动南充港、广元港、广安港、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协作发展,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区域性公路枢纽,加快推进成南高速扩容,规划建设成巴高速扩容、南(充)简(阳)等高速公路,积极推进南潼高速建设和南渝、南广渝、南广垫、南大梁高速扩容,织密连接成渝的高速路网。加快南充二绕、阆仪营、南仪、南(江)盐(亭)等高速公路建设,持续抓好国省干道改造、农村公路联网、城乡公交一体化,形成市域内高效畅达通勤网络。
  (二)建设现代产业新高地。构建“3+5”现代工业体系,坚持高端切入、转型发展、优化提升,着力建强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培育汽车汽配、油气化工、丝纺服装3大千亿支柱产业,加速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5大百亿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成渝制造业配套协作基地。构建“4+5”现代服务业体系,坚持大总部、大楼宇、大商贸,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壮大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旅游4大支柱型服务业,培育壮大科技信息、会展商务、人力资源、医疗康养、社区家庭5大成长型服务业,全力打造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构建“5+5”现代农业体系,坚持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突出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做强粮油、生猪、蔬菜、蚕桑、晚熟柑桔5大主导产业,做优木本油料、中药材、牛羊、水产、酒业5大特色产业,全力打造成渝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和加工基地。
  (三)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建好开放合作平台,加快推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充协同改革先行区、南充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国家开放口岸;全力争取中欧班列(南充)国际货运站及组货基地,建成蓉(渝)新欧通道上的物流集散地;加快建设国际会展中心,不断提升丝博会、春博会等节会影响力。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积极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园区+飞地”等新型招商模式,全力引进领军企业、行业龙头、隐形冠军;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全力争取中新战略互联互通项目;培育发展服务贸易、加工贸易等外向经济,全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优化开放合作环境,建立市场准入异地通报机制,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建立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机制,积极推动南充与成渝“红黑名单”共享互查;建立政务服务对标机制,大力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区域通关一体化。
  (四)建设科教文卫新高地。全力打造科创强市,加快建设南充双创中心、科创中心、高新孵化园等创新平台,不断完善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加快建设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力打造教育强市,加快建设南充大学城,支持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南充电影职业技术学院、南充科技职业学院等发展壮大,大力推进校地合作;加快建设南充高中新校区,积极引进品牌名校,不断做大优质教育规模。全力打造文旅强市,推动建立成渝区域文旅发展联盟,持续做响“将帅故里·红色文化”“历史名城·三国文化”“中国绸都·丝绸文化”“印象嘉陵·生态文化”“世界古城·春节文化”五张名片,大力支持县(市、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积极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力打造医卫强市,加强与成渝两地优质医疗资源合作,通过组建医联体、专科联盟、数字化医疗协作体系等方式,做大做强市中心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两大医疗集团,提升南充医疗卫生整体水平。
  (五)建设宜居宜业新高地。全力建设“魅力南充”,加快实施中央森林公园、燕儿窝片区中央商务区、龙门古镇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城市会客厅、城市地标、特色街区、标美街道、城市公园、城市门户,彰显现代都市风貌、山水田园风光、文化名城风韵,将南充建设成为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的大美之城。全力建设“美丽南充”,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建设绿色山川、绿色产业、绿色城镇,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全面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将南充建设成为天蓝地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生态之城。全力建设“幸福南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城乡基层治理,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南充建设成为安居乐业、平安祥和、开放包容的幸福之城。

  四、深入实施“九大工程”,夯实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的战略支撑
  (一)实施临江新区引领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按照“一城三区一带”的空间布局,建设拥江高品质宜居新城、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空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都市型高效农业示范区、嘉陵江生态休闲带,着力在产业发展、产城融合、城市建设、开放合作、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奋力建设成渝北翼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国家产城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嘉陵江流域绿色发展引领区、四川东向北向开放合作新高地。
  (二)实施区域协作示范工程。全面融入成渝两大极核,着力在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等方面与成渝实现无缝对接。合力做强南充-达州组团,加速构建南达城镇发展带,共同建设中国西部重要综合物流枢纽,联合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带动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发展。协同推进川东北和渝东北一体化发展,主动加强与川东北4市和渝东北11区(县)合作,支持县(市、区)打造跨区域合作先行示范区,大力推进“阆苍南”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共兴、合作共赢。
  (三) 实施嘉陵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坚持生态共建,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推动嘉陵江流域各城市建立健全跨区域环评审批会商、流域水体监测、联合执法预警、突发应急事件联动、横向生态补偿等机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大力开展生态岸线修复和生态族群保护,共同保护好“一江清水、两岸青山”。打造生态景观,充分挖掘嘉陵江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印象嘉陵江、生态大走廊、山水南充城”为主轴,沿江建设主题公园、景观长廊、休闲绿道,统筹布局特色城镇、民俗村落、度假景区,着力打造集生态保护、文化休闲、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内河特色生态走廊。培育生态产业,坚持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流域实施,大力推进沿江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生态康养产业带和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四)实施Ⅰ型大城市建设工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以江为轴、北拓南延、跨江东进、拥江发展”,加快建设北部新城、会展新城、文峰新城等新城新区,积极推动蓬安、西充撤县设区。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滨江大道北延线、将军路大桥、龙门搬罾大桥等城市干道、跨江通道,打通西顺嘉、顺蓬营、西顺蓬、高蓬营等城市快捷通道,规划建设轨道交通、智慧公交,提升城市组团交通便捷度。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加快推进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文化、教育、卫生等主城功能向外辐射,不断提升城市人口吸纳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超3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300万人的大城市。
  (五)实施县域经济提质工程。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发展,大力实施“一主一副、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构建差异化发展的县域经济体系。大力支持“顺高嘉”主城三区做大做强,力争到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1400亿元、成为全市经济主力军。大力促进“南西蓬”一体化发展、“阆南仪”协作发展、营山融渝发展,力争到2025年有一个县(市)经济总量突破600亿元、成为全市经济副中心,其他县(市)均突破250亿元,夯实双城经济圈次极核底部基础。
  (六)实施园区能级提升工程。做优做响“国字号”园区,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中法农业科技园、南充现代物流园等园区提质增效。做大做强专业平台,支持南充经开区争创国家级经开区、南充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川东北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等园区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做精做特产业新城,坚持“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推动园区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加快布局一批空间结构协调、产业活力强劲、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产业新城。
  (七) 实施名企名品名牌培育工程。 着力打造名企,坚持政府扶优扶强、企业做大做强、园区招大引强,支持企业技改扩能、兼并重组、抱团做大,推动企业“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一批本土上市公司、产值百亿企业。着力打造名品,积极推进品质革命,构建质量追溯、检验检测、责任追究体系,鼓励企业研发新品、优化产品、推出名品,大力培育电子元件、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拳头产品,全面提升“南充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着力打造名牌,支持企业打造自主品牌、申报驰名商标,推广使用区域公用品牌、地域特色品牌,提升“南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八)实施科技协同创新工程。建立创新联盟,坚持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用,加强与成渝两地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共同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建立成渝地区创新创业联盟、高新区联盟、大学科技园联盟。转化创新成果,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孵化平台,主动融入“西部科学城”建设。集聚创新资源,深入实施“嘉陵江英才工程”,规划建设南充人力资源产业园,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积极引进成渝两地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机构来南设立投资基金,推动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向南充汇聚。
  (九)实施重大改革突破工程。深化区域协作机制改革,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协同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等方面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争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进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区域金融合作机制,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南充设立功能性总部和分支机构。深化公共服务配套改革,建立区域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城乡治理、执法司法等合作联动机制,推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五、广泛凝聚强大合力,强化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的战略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研究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协调解决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强化沟通衔接,压实各地各部门主体责任,积极跟进衔接国家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主动加强与国省有关部门的汇报对接,在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强化考核激励,把打造次极核的重大事项、重点任务、重要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目标考核,定期督查通报、逗硬考核、奖优罚劣,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二)激发市场活力。优化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坚持市场主体“非禁即入”,建立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扩大民营资本参与的领域和范围,做到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大企小企同等对待、外企内企公平竞争。优化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搭建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政企、银企合作对接,构建企业参与建设的长效服务机制,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优化扶优扶强的政策环境,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建设的政策举措,鼓励支持县(市、区)设立投资专项资金,整合用好各类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全力争创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市。
  (三)动员各方参与。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的全过程,持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真抓实干。支持人大依法监督,支持政协协商议政,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献计出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牵线搭桥,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创新联盟等社会组织加强合作。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和重大政策解读,增进社会共识,激发公众参与,凝聚强大合力。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加快建设成渝第二城、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南充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承办:南充市电子政务服务中心

网站标识码:5113000012 | 蜀ICP备05029665号-1 | 川公网安备51130202000205号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