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四川省人民政府
搜服务
智能问答 新媒体矩阵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南充市 营商环境 留言专区

【志鉴研究】扶贫志编写初探‖王复兴

时间:2024-08-14 18:05 | 来源:地方志研究

扶贫志编写初探

王复兴

 提要:编写扶贫志是方志人的光荣使命。扶贫志的主要内容有地情、贫困状况与成因、扶贫目标和规划、基础设施扶贫、生态扶贫、劳务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社保扶贫、党建扶贫、社会扶贫、机构与管理、扶贫人物等。设计扶贫志篇目要注重选定结构体式、区分专志和分志、区分各级扶贫志、选定综合篇目或细分篇目、突出地方特点等。编写扶贫志方法主要有点面结合记述法、对比法、以事系人法、处理内容的交叉重复、用好专记和附录、重视图照运用、记载失误和教训等。

  关键词:扶贫志  内容篇目  设计  编写方法

 用地方志全面、系统、真实地记载近亿人摆脱绝对贫困的扶贫伟业,总结成功经验,是方志人的光荣使命。本文拟对扶贫志的内容、篇目设计和编写方法试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扶贫志的主要内容

扶贫志记载一地扶贫事业的历史和现状,主要内容如下:

(一)地情。一地贫困,有自然的社会的等各方面原因,扶贫志为交代清楚贫困的背景就要写地情,即概要地写省情、市情、县情。制定扶贫措施也要从地情出发,注重发挥地情的长项,避开地情的短板。主要写自然环境(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资源(土地、水、生物、矿产等)、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如干旱、洪涝、风、雹等,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生物灾害如病害、虫害、鼠害等)、行政区划、人口、社会经济状况等。

 (二)贫困状况与成因。这里的贫困主要是指经济上的贫穷落后。从一地整体上看是经济发展水平低,可通过以下统计数字来反映:人均工农业总产值数、人均工业产值数、人均占有粮食数、人均财政收入数,分别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多少,全国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多少。还要具体从衣被、食、住、饮水、疾病等方面写。衣被:用调查资料写明缺衣少被的情况。如凉山州彝族聚居的几个县,部分农户缺少被褥。食:记载贫困地区农民食物短缺情况,主要写农民人均粮食数,一年中缺粮月数,国家调进救济粮数等。据1984年贵州省21个贫困县统计,贫困缺粮户占总农户的70%左右,一般缺粮5个月。住:记载贫困户住房简陋,有的几代人同居一室,有的无房住窝棚。贵州省4县统计,住“趴地棚”的3270户,住“杈杈房”的15854户,无房的5473户。饮水:记载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困难情况。四川省泸州、宜宾山区近20万人缺水,不少人一水五用:洗菜、洗脸、洗衣、洗脚、喂畜。疾病:记载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严重,地氟病、丝虫病、克山病、克汀病、地甲病、麻风病、肺结核、肝炎等病在一些地方流行。四川省涪陵地区82万余人患病,石柱县两个乡95%的人患地氟病,轻者关节疼痛、四肢变形,重者长期瘫痪,生活不能自理。

 造成贫困的原因包含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生产条件、工作基础和政策落实等诸多因素。大的背景是近代以来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形成我国积贫积弱的状况,这是造成许多地区贫困的总原因。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生态环境恶劣,有的属高原山地,山脉绵延,坡陡谷深,不适宜居住和农业生产。有的属石漠化地区,山石裸露,土地瘠薄,只能广种薄收。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存条件濒于丧失;二是自然灾害频繁,干旱、洪涝、冰雹、虫灾、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轮番袭击,一年遭灾,数年贫困;三是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闭塞,水利设施缺乏,不通电,无电话和广播电视信号;四是教育、科技、医疗水平落后,山区不少乡村没有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难,许多青壮年没脱盲,文化水平低,许多乡村没有医院,因病致贫比例高。大多数农民不懂科学技术知识,有的地方甚至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五是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工业比重很小。

 (三)扶贫目标和规划。扶贫目标可分阶段记载。《陕西省志·扶贫开发志》记载:改革开放初期,陕西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尽快改变陕北革命老区和陕南秦巴山区的贫穷落后面貌;“七五”时期,重点是解决最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八五”和“扶贫攻坚”时期,目标是基本解决5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十年规划时期”目标是整体推进农村社会向小康水平迈进;“十二五”和脱贫攻坚时期,目标是65个贫困县分期分批整体脱贫。明确目标后,接着将具体任务、采取的措施和完成情况等,贯通写下来。《四川省志·扶贫开发志(1986—2005)》设置扶贫目标、基本任务、扶持措施、扶贫成效等目记载。

开展扶贫工作,必须提前制订扶贫规划,可按目标、阶段、地区、行业、专项等来编制规划,扶贫志可按本地规划的实际情况记载。主要内容有编制规划的背景和依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建设项目、保障措施、组织领导,重点规划展开写等。

 (四)基础设施扶贫。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着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所以扶贫大都首先建设基础设施。一是交通建设:省级扶贫志主要记载修建省道、国道和高速路,市、县扶贫志主要记载修建县道和乡村道路。二是基本农田建设:建设保水、保土、保肥的农田,重点是坡改梯、低改高和开田造地,并配套修建小水窖、小水塘、田间便道和机耕路。三是水利建设:记载蓄水工程、灌溉工程、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情况。四是电网建设:从建设中小型电站及配套电网,到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逐步实现村村通电、户户通电。五是通信设施建设:从建设乡乡通电话、村村通电话,到开展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达到高速宽带网络在乡村全覆盖。

 (五)生态扶贫。毁林毁草开荒,破坏生态环境,加剧水土流失,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干群逐步认识人与自然互相依存的关系,探索恢复重建生态系统,发展绿色经济。一是退耕还林(草):坡地退耕还林后林地加快自然更新,生态效益已显现,退耕农户走上生态致富路。二是治理石漠化:将治理石漠化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民增收相结合。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经济树种,探讨林竹、林药、林果、林草、林菜结合等多种治理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三是生态移民:石漠化严重地区,生态环境恶劣,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通常的扶贫方式不能奏效,只能实施移民搬迁。要规划好适当的移民地和移民的安置和生产生活,力争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要记载搬入地适宜居住的环境和移民生产、生活情况。四是绿色经济:从各地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茶叶、竹子、花椒、油茶、干果、水果、蔬菜、中药材等名优特色产业,既保护了生态文明,又使农民脱贫致富。

 (六)劳务扶贫。主要记载技能培训、输出方式和劳务管理等。还要记载劳务品牌。截至2010年,甘肃省登记注册了劳务品牌50个,其中41个被推荐为优秀劳务品牌,名气较大的有“甘肃摘棉工”“天水白娃娃家政”“羲理娲乡家政大嫂”“羲皇故里建筑工”“龙城飞将保安”“玫瑰之乡巧妹子”等。

 (七)产业扶贫。这是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增强贫困地区“造血机能”,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和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贵州省立足本地资源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打造扶贫特色优势产业,促进扶贫产业品种、品质、品牌的提升。确立核桃、草地生态畜牧业、精品水果、蔬菜、油茶、中药材、茶叶、特种养殖、脱毒马铃薯和乡村旅游业等十大扶贫产业,其中一些逐步在全国占有一定优势。每项产业建设记载产业规划、项目实施、组织模式、产业效益等。

 (八)科技扶贫。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是导致贫困地区贫困代际恶性传递链和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所以,扶贫工作必须把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科技人才支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人才到贫困地区发挥聪明才智,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借调帮扶省、市和本省省直部门的科技人员,给贫困县、乡镇配置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主抓科技扶贫脱贫工作。二是科技培训:以科技系统为依托建立各类科普协会,培训农村人才;以教育系统为依托,建立农民技术学校;贫困县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户;依托“公司+农户”,把农户种植、养殖、加工置于公司培训之中;以农、林、水、畜牧等部门为依托,搞好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各项产业发展。三是科技引进推广:各地根据自身和不同时期的需要,引进和推广不同的科技成果和科技相目,如大面积推广杂交良种、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玉米育苗定向移栽、粳杂试验示范、果木嫁接栽培、科学种草养畜、快速养猪、青储饲料实用技术。甘肃省引进推广的科技项目,重点涉及全省的草畜、马铃薯、林果、瓜菜、中药材等五大产业,还有干鲜果、食用菌、花卉、小杂粮、茶叶、桑蚕等区域性产业,主要有马铃薯良种繁育、大棚蔬菜丰产技术、低产果园改造、黄牛冻配改良、暖棚养畜、饲草青储氨化、药材GAP种植、梯田抗旱增产技术等。有些城市退休的科技人员自愿到农村传授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也应记载。

 (九)教育扶贫。一是基础教育:积极推进“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小学、中学合理布局,达到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凳、有旗杆、有厕所。通过增加师范类学校招生名额、在职培训、支教等方式,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贫困学生免学杂费和书本费,补助部分住宿贫困学生生活费。二是职业教育:建设职业中学,有条件的普通中学设农、林、畜牧班,或与农业、畜牧、林业、水电、桑蚕等部门联会办学。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充分依托现有中专、技工学校与国家级、省级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三是委托培训:由政府出资,委托大专院校培养贫困地区急需人才,如农、林、医、师、工及管理人才,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按当地实际情况,还要记载支教、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明天小学等。

 (十)文化扶贫。治贫必先治愚,文化扶贫具有扶智、扶志作用。一是两馆建设:每县都建设文化馆、图书馆。记载文化馆投资、建成数量、活动情况;图书馆投资、建成数量、馆藏图书数、借阅情况等。二是文化站、室建设:乡镇建文化站,村庄建文化室、文化广场。记载文化站投资、建设数量、设备及活动情况等;文化室、文化广场投资、数量、设备及活动情况等。三是农村图书室建设:村村建图书室,图书来源主要有二:一是“万村书库工程”,向村图书室赠送《中国农村文化图书》系列;二是“手拉手工程”,城市少年儿童向农村小朋友赠送图书。记载图书室建设投资、数量、图书数量及借阅和读书用书活动情况。四是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先建设乡镇卫星地面接收站,再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记载投资、覆盖村庄数和人口数等。五是旅游开发:记载开发贫困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和乡村特色游、特色采摘、农家乐等。六是非遗资源开发:记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与产业经济结合,助推扶贫事业,让贫困农民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中脱贫致富。

 (十一)卫生扶贫。一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乡镇卫生院达到房屋、人员、设备三配套,能够承担基本医疗预防保健、急救、产科等服务。村卫生室达到看病、药房、打针换药三室分设,诊疗有登记、开药有处方、收费有凭据、防保有卡册、疫情有报告。二是建立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大大降低贫困农民看病的经济负担。国家下拨专项经费,为贫困地区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三是“两病”防治:记载当地地方病和传染病的种类、危害、防治措施和效果等。四是结对帮扶:记载省、市三甲医院与贫困地区县医院结成对子,派出医生进行医疗技术帮扶;组织志愿者免费给贫困农民看病;复明手术车免费为白内障患者做手术。

 (十二)社保扶贫。一是“五保”供养:始于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五保户指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无扶养能力),需由集体经济供养的农户,五保是指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2006年国务院颁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将农村“五保”供养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记载本地“五保”供养的起始、变化和现状等具体情况。二是特困群众救济: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群众,纳入社会救济范围,保障基本生活。记载救济范围、人数、资金筹措和总数等。三是农村“低保”:记载主要年份享受低保人数、补助标准,资金来源、总数等。四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交费、政府补贴等构成,未交费的老人也按月发给生活补贴。记载政策和本地执行等具体情况。五是安居保障:灾民和贫困户中的住房困难户,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适当经费补助。记载安居工程和危房改造的具体措施和效果。六是扶持贫困残疾人:政府统筹资金,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康复医疗、就业培训、自谋生产和危房改造。记载各时期的政策、措施和效果。

 (十三)党建扶贫。一是基层组织建设:抓好扶贫项目落实的同时,突出抓好村级党组织建设,抓好村民委员会、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连、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建设。着力选好配强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党支部书记。二是干部能力建设:着力培养、选拔、任用优秀年轻村干部,把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办事公道、群众拥护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支部书记岗位,选拔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三是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从各级机关选派的驻村扶贫工作队,从优秀机关干部中选派的村第一书记,与村“两委”紧密配合,出谋划策,为扶贫事业做出贡献,重点是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村民办实事。

 (十四)社会扶贫。在党和政府领导、组织下,从中央单位、本省省直部门到北较富裕的省、市、县,全国各行各业各方面都参与了扶贫事业,在与贫困斗争中尽一份力。一是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记载帮扶单位、帮扶任务、帮扶方式(如挂职与调研、资金支持、扶持农业与经济建设、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捐赠款物、技术培训、组织劳务输出等)等。二是省直部门定点帮扶:本省省直机关、事业单位抽调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进驻定点贫困县,帮扶到村到户,落实责任。记载帮扶单位、帮扶任务、帮扶方式(参考上面举例据实记载)等。三是对口协作帮扶: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东部经济较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欠发达地区,从此开始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主要记载帮扶本地区的省市、帮扶对象、扶贫方式(如合作、考察学习、资金帮扶、农业产业帮扶、创办企业、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等)等。四是各界帮扶:包括社团帮扶、企业帮扶、军警部队帮扶等,记载施以援手的单位、帮扶对象、帮扶方式和效果等。五是志愿者帮扶:大批志愿人员包含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等到贫困地区教书育人、治病救人、传授技术。六是国际合作:引导国际组织、外国政府、海外华人以各种形式参与贫困地区开发建设,按项目设置节目,记载项目目标范围、项目投资、项目内容、项目管理、项目实施、项目成效等。

 (十五)机构与管理。机构部分:一是领导机构:各地都设置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记载机构沿革、工作职责、工作制度等;其他领导机构也记。二是工作机构:各地都设有扶贫开发办公室,要记载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主要职责等,其他工作机构也记。三是扶贫事业企业单位: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记载。四是扶贫社团:记载机构沿革、主要任务、资金来源等。

 管理包括:一是资金管理:扶贫资金包括扶贫信贷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三部分,记载分配原则、分配程序、财政专户、检查监督等。二是项目管理:记载项目选择、立项审批、项目实施和验收。三是审计监督:记载督查部署、资金审计、问题整改、案件查处等。四是统计监测:记载农村扶贫统计和贫困监测等。五是检查验收:记载检查验收标准、检查验收方法、考核奖惩等。六是建档立卡:记载逐户摸清底数,做到村有卡、乡有册、县有簿,实行全程动态监测管理。七是领导责任制,奖惩责任制:记载建立各级领导扶贫责任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各级领导分管扶贫工作,有专人负责,签订责任状,实行奖惩挂钩。

 (十六)扶贫人物。在扶贫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扶贫志应记录他们的姓名和事迹。一是人物传:按照地方志“生不立传”的原则,扶贫志只为已去世的扶贫先进模范人物立传,在世的先进模范人物可用以事系人法和列表法记载。二是人物表:在世的扶贫先进模范人物可设置人物表记载,表的栏目有姓名、工作单位、获奖时间、表彰部门、获奖名称、主要事迹等。三是人名录:获同一奖项的先进模范人物较多,也可不列表而只记姓名。《保山市扶贫开发志(1978—2008)》扶贫人物章,记载2001年受到中共保山地委表彰的41位扶贫先进个人、2006年受到保山市委市政府表彰的63位扶贫先进个人,都是排列姓名。



二  扶贫志的篇目设计

 设计扶贫志篇目须注意的事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选定结构体式。按分志中各部分的排列形式,志书有章节体、纲目体和条目体。我见到的扶贫志都是采用章节体。按一级类目的多少可分为大编体、中编体、小编体。已出版的扶贫志有的采用大编体,大多设五六编(有的第一层次不称编而称章),最少的仅3编。笔者认为,大编体将性质相同的事物合设一编,便于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扶贫志以采用大编体为宜。

 (二)区分专志和分志。扶贫志有独立成书的专志和综合志书中只记扶贫内容的分志两种形式,它们的内容和篇目不完全一样,设计篇目时要注意区分。作为专志的扶贫志是独立的志书,述、记、志、传、图、表、录7种体裁都用,前边要有序和凡例,后边要有附录、索引和编后记。作为分志的扶贫志,只是一部综合志书中“志”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分志),不管是与志书的其他部分合印在一起,还是单印一本,都不允许出现序、大事记、人物传。根据全志的统一规定,单本出版的扶贫分志,书前除印全志的凡例,还要有本分志的凡例,多称“编纂说明”。有些已出版的扶贫分志不执行全志的统一规定,设置了序、大事记、人物传,扰乱了全志的体例,是不对的。有的扶贫分志将扶贫大事记和人物传置于附录中,也欠妥当。从内容说,专志要求全,扶贫管理部门的事,如机构沿革、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内部机构设置、党务活动等,都可记载(不属重点内容,内设机构负责人不记)。扶贫分志只记扶贫事业,上面所写管理部门内的事不记,也就不设相关篇目。综合志书已设地理或自然环境分志记载地情,扶贫分志不再设相应的章节记载。

 (三)区分各级扶贫志。省、市、县、乡等各级扶贫志不能用相同的篇目。省、市扶贫志要综述本省、市扶贫事业诸方面的情况,用表示某类事物的词语来作章、节、目的标题,如退耕还林、治理石漠化,生态移民、公路建设、农田建设、水利建设等,章、节、目下是较宏观地用综合性资料记载这一类事物,有时也写到点上具体事物,那是记述典型;从篇目上看不到具体事物。而县、乡扶贫志要记载一些具体的事物,比如开发的具体的扶贫项目和贫困户的变化。《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扶贫开发志》在扶贫开发项目节,设置区阳河堤工程、烤烟种植、栽桑养蚕、经济林示范片等12目。还专门设置部分越温贫困户章,分别介绍51家贫困户脱贫致富情况。记载这类较具体的事物,是较基层的扶贫志本身所要求的,也是它的重要价值所在。如果基层扶贫志用省、市扶贫志的篇目,编写出的志书就会空,写不出本县、乡扶贫的真实情况和特点,削弱了它的资料价值。

 (四)选定综合篇目或细分篇目。综合篇目是指层次较少、事物划分较粗的篇目;细分篇目是指层次较多、事物划分较细的篇目。如社会扶贫中的定点扶贫,有的扶贫志是按综合篇目来设置节目,在中直部门定点扶贫、省直部门定点扶贫下,不再细分单位,而是按时间顺序综合记载全省情况。有些省、市扶贫志设章节记载所辖州、市或县、区的扶贫,如《云南省扶贫开发志》专设一章,下设16节,记载所辖昆明市等16个州、市的扶贫,每个州、市一节,节下设机构、扶贫纪要、扶贫区域、扶贫开发措施及绩效4目。《保山市扶贫开发志(1978—2008)》第13至第17章,记载所辖县、区扶贫开发,每个县、区一章,章下设简述和机构沿革、扶贫对象、扶贫资金、专题扶贫4节。作为独立专志的省、市级扶贫志,这样设置篇目的优点是,读者从此志中不仅能了解了本行政区域扶贫的综合情况,还能了解所辖各行政区域的扶贫概况。但综合志中的扶贫分志,为与其他分志体例统一,不宜设置记载下辖行政区域扶贫的章节。

 (五)突出地方特点。扶贫志欲写出深度,提高资料价值,就要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本地扶贫事业的特点,要注重为本地特有或突出的事物设篇立目。贵州省敢为人先,各市、州勇闯独具特色的扶贫道路,《贵州省扶贫志》专设贵州试验章:第一节先行先试的减贫实践,下设毕节“开放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安顺市“多种经济成分共繁荣”试验、黔西南自治州“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麻山瑶山扶贫开发试验、六盘水市“三变”发展模式;第二节减贫范例,记载了则戎之路、“大关精神”、晴隆模式、印江经验、长顺做法、威宁试点、迆那实践等经验。但也有扶贫志发掘本地特点不够,缺乏深度和亮点的情况。今后编修扶贫志,应有意识地先做调查研究,找出本地扶贫开发中的特点和各方面的典型,设置相应的篇目。

扶贫志基本篇目: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扶贫战略

第一章 贫困区域

第一节 地情

第二节 贫困状况及成因

第三节 贫困片区及分布

第四节 扶贫标准及范围

第二章 扶贫目标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目标

第二节 “七五”时期目标

第三节 “八五”和“扶贫攻坚”时期目标

第四节 “十年规划”时期目标

第五节 “十二五”和脱贫攻坚时期目标

第三章 扶贫规划

第一节 规划编制

第二节 规划要点

第二编 专项扶贫

第一章 基础设施扶贫

第一节 交通建设

第二节 基本农田建设

第三节 水利建设

第四节 电网建设

第五节 通信设施建设

第二章 生态扶贫

第一节 退耕还林

第二节 石漠化治理

第三节 生态移民

第四节 绿色经济

第三章 产业扶贫

第一节 种植业

第二节 养殖业

第三节 加工业

第四节 旅游业

第四章 劳务扶贫

第一节 技能培训

第二节 输出方式

第三节 劳务管理

第五章 党建扶贫

第一节 基层组织建设

第二节 干部能力建设

第三节 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

第三编 行业扶贫

第一章 科技扶贫

第一节 科技人才支持

第二节 科技培训

第三节 科技引进推广

第二章 教育扶贫

第一节 基础教育

第二节 职业教育

第三节 委托培训

第三章 文化扶贫

第一节 两馆建设

第二节 文化站、室建设

第三节 农村图书室建设

第四节 广播电视设施建设

第五节 旅游资源开发

第六节 非遗资源开发

第四章 卫生扶贫

第一节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

第二节 建立“新农合”

第三节 “两病”防治

第五章 社保扶贫

第一节 “五保”供养

第二节 农村特困群众救济

第三节 农村“低保”

第四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社保)

第五节 安居工程

第六节 扶持贫困残疾人

第四编 社会扶贫

第一章 定点帮扶

第一节 中央单位定点帮扶

第二节 省直部门定点帮扶

第三节 民主党派、工商联定点帮扶

第四节 军警部队定点帮扶

第二章 对口帮扶

第三章 各界帮扶

第一节 企业帮扶

第二节 社团帮扶

第四章 志愿者帮扶

第五章 国际合作

第五编 扶贫机构与管理

第一章 扶贫机构

第一节 扶贫领导机构

第二节 扶贫工作机构

第三节 扶贫事业企业单位

第四节 扶贫社团

第二章 扶贫管理

第一节 资金管理

第二节 项目管理

第三节 审计监督

第四节 统计监测

第五节 建档立卡

第六节 领导责任制、奖惩责任制

第七节 贫困退出验收

一、验收对象和标准

二、验收程序

三、验收结果

第八节 培训管理

第六编 扶贫人物

第一章 人物传

第二章 人物表

第三章 人名录

(综合志书中的扶贫分志,此编可改为表彰,下设全国表彰和省表彰两章)

附录

索引

编后记

 基本篇目说明:1.根据本地情况,第一层次编也可改为章。2.扶贫政策,为避免和其他部分重复,未单设编章。有的已出版的扶贫志设置政策保障编,下设贫困农户扶持政策、贫困地区扶持证策、特殊群体扶持政策等章。3.此篇目把移民扶贫置于生态扶贫中,如不记生态扶贫,可在专项扶贫编设置移民扶贫章。4.本地国际合作扶贫内容多的,可单设一编。




三  扶贫志的编写方法

 根据记载扶贫内容的需要,编写时要注重采用以下方法:

 (一)关于点面结合记述法。面指综合记述事物的整体情况,没有面的记述难以反映事物的全貌;点指微观记述典型事物,没有点的记述难以反映事物的特点和典型。扶贫志记载扶贫事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各种扶贫方式和措施,应两方面都关注到,尽力写全写透。方志记载各种事物必须用综合记述法,这方面大家都很熟悉。下面举几例典型记述法。《四川省志·扶贫开发志(1986—2005)》第一篇第二章第一节“基本农田建设”,在综合记述之后,记了一个典型:旺苍县高阳镇鹿渡村大茅坡是一片怪石林立、坡陡土薄的荒石坡。1990年前,全村每年人均粮食仅184公斤,人均纯收入200元。自1990年开始在以工代赈的扶持下,经过三年艰苦实干,在荒石坡上造出了530亩高质量水平梯地,建成人均1亩高产稳产农地,同时推广良种和科学的农耕农艺措施,创造了“千车万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1993年,全村人均粮食535公斤,人均纯收入500元,比改土前分别增长1.90倍和1.50倍。世界水保专家、原澳大利亚农业部副部长诺雷斯参观后说,“看到的梯地建设是世界一流的”;英国伦敦大学土地发展系教授卡约瑟博士参观后,认为“中国人了不起”。有的志书只用综合记述,没有记载典型,使人感到记述平平,缺乏亮点和深度。今后编修扶贫志收集资料时,不能只收集综合性资料,还应有意识地收集典型资料,这样才便于采用点面结合记述法。

 (二)关于处理内容的交叉重复。基本原则是允许必要的交叉,避免文字重复。编写前,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分析哪些内容、在哪些地方易于造成重复,进而思考避免重复的方法。扶贫志容易重复的内容有扶贫政策和扶贫成效等。为避免重复,应在设计篇目时进行处理,如设置了生态扶贫章生态移民节,就不要再设易地搬迁章节;扶贫项目、措施中打算写政策的,就不要设扶贫政策章节;扶贫项目、措施中打算写扶贫效果的,就不要设扶贫成效章节。编写时,各章节都牢牢把握记述范围,不延伸,不越界,确需涉及其他事物时点到为止,不展开写。如:若已设扶贫政策章节,记载扶贫措施时,要注意尽量不涉及政策,非写不可时,只记政策精神或文件标题,不展开写政策内容和各时期政策的变化;如果感到把扶贫政策和措施连在一起写,更利于把扶贫情况记清楚,那就把扶贫政策章节删除。各级审稿发现重复问题要记下来,然后研究处理方法加以解决。

 (三)关于专记与附的运用。专记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中发展起来的体裁,对志文不便展开记述的事与人,采用纪事本末体完整、全面、详细记载,是对志文的补充。从前两轮志书看,专记在志书中的安排有3种形式:一是将各篇专记合为一编置于各编最后;二是将各篇专记排列在一起,不入编的序列,置于附录之前;三是各篇专记不集中在一起,而是分别置于有关节、目之后。方志还有一种体裁附录,附录置于志文之后,收录志文未记又有收存价值的资料;与某一节、目所记关系密切的有关资料置于该节、目之后,称附。扶贫志中,将专记和附结合起来,即将每篇专记,用附的形式,置于有关节、目之后。《贵州省减贫志》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在第三章第一节第二目“治理石漠化”,文后附专记《顶坛片区治山奔小康》;第六章第一节第一目“劳务输出”文后附专记《正安县劳务输出纪实》;第七章第一节第一目毕节“开放扶贫,生态建设”实验。文后附了4篇专记。这种与节、目所记内容紧密相连的专记,较完整地记载一件事,直接附在节目之后,对内文起到了补充、深化作用。

 (四)关于对比法。对比法,是将相同事物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情况对照比较,以反映变化。为保证对比的结果正确,对比的事物的地域范围要相同。在志书中,对比有图照对比、统计数字对比、文字记述对比等。扶贫志是记述贫困地区农民同贫困作斗争,逐渐改变贫困面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和现状,用对比法能将变化表现得更清楚明白。如移民搬迁,要记载原居住地恶劣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不适宜农业生产)、难以遮雨挡雨的住房和缺吃少穿的困难生活;再记载搬入地的自然环境、村容村貌、住房、生产生活乃至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新面貌。两相对比,读者能从巨大变化中体会到移民搬迁对于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大意义。多部扶贫志都注重运用对比法。《陕西省志·扶贫开发志》书前的彩图,通过移民前后住房和道路照片的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移民后居住条件和道路大大改善。《云南省扶贫开发志(1984—2005)》概述第三部分用了统计数字对比:第一阶段,全省贫困人口从占总人口1/2减少到1/3;第二阶段,全省贫困人口由1200多万人减少到783万人;第三阶段,全省贫困人口由783万人减少到405万人;第四阶段,全省绝对贫困人口从337.5万人下降到248.4万人。该志第四章第一节第十三目“破烂茅草屋改造”,用了对比法记述:全省农村原有40余万户、200多万特困农民居住在夏不避雨、冬不御寒、四面透风、摇摇欲坠的茅草屋、杈杈房,甚至岩洞中,从2003年实施破烂屋改造工程至2005年,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54亿元,项目覆盖16个州(市)、125个县(市、区),40.25万特困户全部告别了破烂屋,住进了新居。扶贫志编写中用对比法,有利于反映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贫困农民生活的改善,使人看清扶贫的成效。

 (五)关于以事系人法。扶贫志不论记战天斗地、与贫困斗争,还是记扶贫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都离不开写人。所以,记扶贫事业,要用以事系人法记下与所记事项密切相关的人的活动。《贵州省减贫志》第七章第四节“党建扶贫”中记载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人时,写赫章县河镇乡舍虎村村委会主任周靖:“2008年,28岁的共产党员周靖被选聘为赫章县舍虎村的大学生村干部,他通过对村情的深入调查研究,帮助村民找到利用高寒山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资源,发展中药材半夏产业脱贫致富之路。”下面用一段文字记载了周靖带领村民发展半夏产业奔小康的具体情况。《保山市扶贫开发志(1978—2008)》第十一章第二节“农村劳务输出”,记载外出打工者不仅赚到了钱,思想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例如鲁春标在家时游手好闲,到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春节前给家里寄回1000元钱,并表示一定在外面好好干,混出个样子才回家。从未出过家门的女孩鲁桂花,到深圳景创公司打工,春节回家探亲,带回1200元,春节刚过又返回深圳。收集资料时,要重视收集有关人物及其活动的资料,编写时注重运用以事系人写法,写出扶贫事业中人的活动,反映其思想和精神,使记述既见事见物又见人,更加生动真实,也增强了记述深度。在世扶贫先进人物及其事迹用以事系人法记载,即符合“生不立传”原则,写作效果也好。

 (六)关于图照运用。图自古以来就是方志的主要体裁之一。从首轮修志始,图的部分以照片为主。首轮修志前期出版的志书大多在志书前集中设置图照,设随文图照的较少,后来逐渐变为多数志书配合文字记述设置随文图照。编写扶贫志这两部分图照都要有。应从认识上明确,图照也是资料,与文字资料同等重要,还能调剂版面,使志书图文并茂。收集文字资料时也要注意收集图照资料;现在还存世的事物,如果没有现成的照片,应安排人拍摄。志书前集中安排的彩页上的图照一般是按部类排列,部类的设置可参考文字记述的编章,部类标题置于开始页的左上方或右上方。选取随文照片,要注重和文字记述紧密配合,具有深化内容、突出特色的作用,有较大资料和存史价值。图照中的形象、场景直观,反映事物比文字记述更鲜明、清楚。看了部分扶贫志的彩页和随文照片,觉得有几个问题应提请注意:

 第一,要有地图。有的扶贫志没有地图,属缺项。地图能显示市、县、区的地理位置,并标出扶贫事业的一些内容,是必须设置的。地图要置于照片之前,要稍大一点,用两页折起来。

  第二,选取照片要注重意义和价值。有一扶贫志在彩页部分安排了扶贫办公室历任5位主任的照片、简介和4幅扶贫志编纂工作照片;有一扶贫志只有2幅照片:扶贫干部培训大厦和扶贫办职工宿舍大楼。这类照片与扶贫事业发展关系不大,缺乏资料性,也无意义,不必收入志书。

 第三,有的扶贫志彩页安排了领导人题辞。胡乔木早就指出这是政治化倾向,应禁止。

 第四,照片与标题或说明应正好相符,某志的一幅明显是在学校拍摄的照片,标题写作“某某视察某某市教育工作”,不准确,应改为视察某某学校。

 第五,照片应注明拍摄时间。

 (七)关于记载失误和教训。扶贫涉及面广,困难多而大,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出现失误是难免的。编写扶贫志要实事求是地记载扶贫事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主要记载本地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对工作中的失误也不能回避,应如实记载。一些已出版的扶贫志已注意了记载失误和教训。《陕西省志·扶贫开发志》第二编第二节“新阶段扶贫移民”,记载了移民搬迁中出现的失误:柞水县石瓮镇西甘沟村移民搬迁工程存在违背群众意愿、迁移户耕地未落实、统一建房、房屋质量缺陷、补助资金不能按时兑付等问题。《陕西日报》和《陕西农民报》记者报导后,省扶贫办做了调查处理,并下发通报,要求各市、县(区)引以为戒,对照检查,及时发现移民搬迁中的问题并予以纠正。把扶贫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记载下来,体现了扶贫志记事真实、全面,贴近现实,也给后人和他地提供了鉴戒。



结  语


 扶贫志的内容、篇目设计和编写方法,是编修扶贫志必然遇到、编写者不能不思考的问题。本文略书浅见,抛砖引玉,期望更多人参加讨论。当前,许多省、市、县正在编写扶贫志或即将编写,一个编写扶贫志的热潮正在全国漫延。这是记录、总结扶贫事业的大事,从中央到地方都很关心和重视。编写扶贫志又是件新事,没有现成的理论和规范可遵循。为提高扶贫志的质量,方志界应总结先行者编纂扶贫志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加强对扶贫志编纂的理论研究,为编写者提供参考。

(原载《中国地方志》2024年第3期,表格和注释从略。如需查阅或引用,请阅读原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承办:南充市电子政务服务中心

网站标识码:5113000012 | 蜀ICP备05029665号-1 | 川公网安备51130202000205号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