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花灯剧团 好戏热闹山乡

时间:2022-08-19 11:05:50 | 来源: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花灯戏是一门广泛流传的古老表演艺术。古往今来,每逢佳节、盛典之时,便能看见人们凭借手中的一盏盏灯,载歌载舞,尽情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南部花灯戏代代相传,逐渐成为了南充艺术库中璀璨的民间瑰宝。日前,记者从南部县文化馆获悉,为让这门古老艺术不断接续传承,后继有人,近年来,南部花灯戏通过组建剧团、创新演出等方式,不断唱响非遗传承保护大戏。

A从传承到创新融合舞蹈曲艺等表演方式

“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这样短短数十字,是人们对花灯戏精辟又恰当的注释。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花灯戏最早是一门宫廷艺术。

在南部县桐坪镇,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的亲人患了严重的眼疾,唐太宗许下“红灯”大愿,要为亲人消灾免难,于是命令李文旭为灯官,主办花灯戏,从此“花灯戏”从一般祈福纳祥的节目摇身成为宫廷艺术。唐朝灭亡后,许多宫廷艺人被逐出深宫,飘零到民间,“花灯”也随之流落到了乡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地方的“花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在南部县,这门古老艺术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便与店垭小学共同发掘整理,编写了用于学校艺术教育的校本教材《花灯》。”南部花灯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七代传承人贾祥昌告诉记者,与此同时,他们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小小跳灯人”,用灯、用歌、用舞、用情,赞颂新时代。

如今在桐坪镇,活跃着一支以表演花灯戏为主的“荷花花灯剧团”。“我们剧团现在有30多名专职兼职演员。”贾祥昌告诉记者,他继承花灯技艺后,演出规模逐渐扩大,知名度提高,由于传承和演出的需要,他组建了“荷花花灯剧团”并保留至今。剧团成立以后,常年到附近剑阁、梓潼、盐亭以及本县的部分乡村参加演出,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支持。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花灯戏始终保持青春与活力。”贾祥昌说,南部花灯戏与别的地方花灯艺术相比较,最大的特色就是突破了花灯固有的提灯、舞灯、跳灯等表演程式,从川戏以及流行于乡间的傩戏、地灯、坛戏、皮影、杂技中吸取营养,把这些艺术门类中既有灯又有戏、还有歌舞的表演方式,移植揉和到花灯中来,使花灯的表演从单纯的舞灯、跳灯,演变为融舞蹈、音乐、武术、戏剧、曲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我们在演出中不但有花灯、狮头、狮皮龙头、龙身等道具运用,还配以本地的民歌小调、川剧唱腔。”贾祥昌告诉记者,正是如此,南部花灯戏形成了“灯中有戏,戏中套灯”的独特魅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B从爱好到责任接下文化传承接力棒

身着统一碎花服装、手拿精美花灯,在欢快的伴奏曲中载歌载舞……日前,当记者见到南部花灯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八代传承人李秀丽时,她正和其他人一起认真仔细地排练着花灯戏演出剧目。

“我接触花灯戏已有十多年时间。”忙碌之余,李秀丽向记者讲述起了她的传承故事。一直以来,李秀丽对唱歌、跳舞便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长期坚持训练,这也为其能够成为传承人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010年,我通过跳舞、唱歌等考试,成为了南部花灯戏‘非遗传习班’的一员。”回忆起传承之路的点点滴滴,李秀丽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李秀丽告诉记者,一开始,她仅仅将花灯戏当作一门兴趣爱好去学习。但是面对训练,她丝毫没有松懈。每一次排练、表演,她都竭尽全力参与、乐在其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秀丽对南部花灯戏的热爱之情越来越浓。“我身边一起学习花灯戏的人后来都陆续离开了。”李秀丽告诉记者,她深知南部花灯戏传承至今,离不开一位又一位传承人的坚持与守护。因此,她感觉肩上多了一份责任。

从一名爱好者变身为传承人,李秀丽的担子越来越重。“表演花灯戏时用到的道具、伴奏等,我都会严格把关。”李秀丽说,平日里,除了手把手教导学员规范动作、神情外,还会在各种细节上下功夫,亲自把关,力求在表演过程中万无一失。

近年来,通过开设南部花灯戏“非遗传习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目前,了解并有兴趣学习南部花灯戏的人,大多数是中老年群体。”李秀丽说,希望能够通过打磨更多与时俱进的演出剧目,参加更多演出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并喜欢上南部花灯戏。

“目前,南部花灯戏正在申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部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

剧种档案

南部花灯戏,因演出时在舞台周围及上空放置(悬挂)花灯用以营造舞台气氛,且演员演出时手持花灯为主要道具,故名为“花灯戏”。演出时,在舞台正后方布置一盏2.8米高灯,其余位置根据演出内容不同,分别布置12盏、24盏、36盏不同数量的小花灯。演员根据剧情需要,分别化妆成不同的人物角色,穿戴不同的服饰,载歌载舞,以锣、鼓、钗、二胡等打击乐器为伴奏。花灯戏的传统剧目有《薅秧歌舞》《采茶舞》《八件衣》《王宝钗》等,多数表达的是劳动人民歌颂时代美好的心声。

专家访谈

不断寻找传承人增添时代新元素

近日,记者就《南充市传统地方戏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和南部花灯戏的传承保护专访了南部花灯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贾祥昌。

记者:《条例》出台后,对于南部花灯戏的传承与保护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贾祥昌:《条例》将我们南部花灯戏等传统地方戏剧纳入保护范围,让花灯戏的传承和保护有了政策上的支持,这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参与到花灯戏的保护中来。这是一件好事,能使南部花灯戏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记者:南部花灯戏目前存在哪些发展难点?

贾祥昌:作为非遗传承人,一直以来我都将所学知识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大家。但目前,很多人对南部花灯戏仅仅只是一时的兴趣爱好,真正有决心想要传承下去的人很少。我会竭尽所能不断寻找新的传承人,让南部花灯戏得以传承下去。

记者:如何创新并呈现出结合时代文化和特色的作品?

贾祥昌:我所教授的南部花灯戏目前采用的大多都是较为传统的表演方式,在剧目、动作、唱腔等方面的创新仍比较少。今后除了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以外,我认为还应在融合传统文化要素和新时代特点等方面进行文艺创作,创作出大众更乐于接受的,通俗易懂、形式新颖又不失内涵的作品,并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宽舞台,线上线下形成良性互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