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森林和草原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筑牢祖国生态安全屏障

时间:2022-04-18 00:00:00 |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今天是第七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4月15日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2015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并将生态安全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国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风险的预警和防控,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国泰民安的坚固基石,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态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人类福祉的战略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林草兴则生态兴、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战略思想,部署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全面保护和修复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决策,有效保障了国家生态安全,推动了绿色发展,增进了人类福祉。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国家公园工作。通过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体制机制创新等顶层设计逐步构建起国家公园体制的“四梁八柱”。2021年,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构建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总体格局,截至2021年,共有5个国家公园、2676个自然保护区、6514个自然公园,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启动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全国完成造林6400万公顷,森林抚育7733万公顷,退化林修复766万公顷,森林面积蓄积连续40年保持“双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已连续10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亲力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全党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广泛参与,创新形成八大类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开启义务植树新风尚。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建成国家森林城市152个,建设了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和森林村庄。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过去20年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碳达峰碳中和已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我国坚持把增加林草碳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之一。造林绿化、森林可持续经营以及林业生态保护修复等均可增加森林碳汇,抵消温室气体排放,2020年全国林草碳汇量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2%。

草原素有“地球皮肤”之称,不仅是防风固沙的重要生态屏障,还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扎实推进草原保护修复,草原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扭转了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势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持续提高,重点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逐渐下降,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原承载压力。

全国划定基本草原面积2.53亿公顷,基本草原保护制度逐步完善。深入推进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落实禁牧面积0.8亿公顷和草畜平衡面积1.73亿公顷,草原补奖政策十年投入资金1700多亿元,有效促进了草原休养生息。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控制土壤侵蚀、维系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健康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是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0年来,我国新增和修复湿地面积约80万公顷,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到2020年,指定国际重要湿地64处、6座城市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已建国家湿地公园899处,总面积约362万公顷,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荒漠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是荒漠地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自然保障,它的恶化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存生活条件。习近平总书记“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等重要论述推动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十三五”期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097.8万公顷,沙化土地封禁保护177.2万公顷,累计建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41个,国家沙漠(石漠)公园125个,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实现“双缩减”,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已得到治理。每年3至5月沙尘暴灾害重点预警期,开展林草、气象、农业等部门联合会商,加强沙尘暴灾害的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置,“十三五”期间我国沙尘天气比“十一五”期间减少了29%。

野生动植物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维系生态系统良性有序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了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开展资源调查、栖息地巡护和恢复,发布陆生野生动物“三有”名录和重要栖息地名录,加强重要鸟类迁飞通道保护,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至1864只;亚洲象野外种群从1985年约180头增至300头左右;藏羚的野外种群由20世纪90年代末的6万至7万只恢复到30万只以上。华盖木由最初野外仅发现6株到如今野外回归1.5万余株;漾濞槭由最初野外仅发现4株到人工繁育出近5万株。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优质绿色生态产品的持续供给是稳定的生态安全的重要体现。林草行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草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形成了经济林、木竹加工、生态旅游康养三个年产值超过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涌现出木本油料、林下经济、花卉等一批新兴产业。2020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8.17万亿元,经济林面积保持在4000万公顷以上,干鲜水果、森林食品等产量达2亿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877亿美元,同比增长22.8%;油茶面积超过447万公顷,茶油年产量达到72万吨;鲜草产量达到11亿吨。通过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带动2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有效促进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森林草原火灾、林草有害生物入侵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我国生态安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产生极大危害。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草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源头管控”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森林草原防灭火一体化工作理念,强化森林草原防火督导检查;全面提高有害生物防治能力,遏制林草重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2021年,全国森林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因灾伤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7%、50%、32%,受害草原面积同比下降62%。启动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计划,2021年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和病死树数量同比分别下降5.12%和27.69%。针对美国白蛾、红火蚁等外来物种实行重点区域重点防控,全国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面积分别达1000万公顷、1373万公顷。

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林草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林草行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林草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颁布了《湿地保护法》,修订或修正了《森林法》《种子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等制定;推动出台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等制度文件,林草法律制度体系日趋完善。2021年全面推行林长制,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出台实施文件,建立了各级林长体系,17个省出台林长制考核评价办法,多地积极创新推出“林长+”、总林长令、巡林督查等制度,林长制全面推开、落地生根,形成了林草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强大合力。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弘扬传承塞罕坝精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安全研究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