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公开|中共南充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以产业兴市制造强市为引领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

时间:2024-01-15 09:51:11 | 来源:市科学技术局
中共南充市委关于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以产业兴市制造强市为引领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
(2023年12月26日中国共产党南充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大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战略部署,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就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具体安排。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共南充市委七届九次全体会议对以产业兴市制造强市为引领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定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把准城乡融合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认真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坚决扛起“组团培育省域经济副中心”重要使命,深入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以“产业兴市、制造强市”为引领,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紧扣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目标,按照“抓好两端、畅通中间”工作思路,突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融合”工作取向,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产业、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基层治理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巴蜀地域特色、南充发展特点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二)工作原则
——因地制宜、靶向施策。准确把握省委“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的重大判断,紧密结合“关键在发展、出路在产业、核心在工业”的市情实际和县乡村发展基础,创新运用脱贫攻坚成功经验,聚焦经济不强、流通不畅、联动不足、供给不均、管理不优等问题短板精准发力,做到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系统谋划、重点突破。树牢城乡“一盘棋”理念,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城乡互动、三产联动,聚力抓好“兴产业、活要素、夯基础、优服务、美生态、强治理”等工作,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齐抓共推、共享发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好政府“有形之手”营造制度环境、配置公共资源,引导市场“无形之手”促进要素流通、激发创新创造,更好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直接惠及全市城乡居民。
——稳妥有序、守住底线。科学把握推进时序、重点和节奏,既积极主动、尽力而为,又遵循规律、量力而行,严格“三区三线”管控,牢牢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规模性返贫不发生底线,守住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
(三)发展目标。锚定南充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到2027年,城乡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产业兴市、制造强市”战略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城镇引领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城乡高水平融合实现新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破除,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要素双向流动更加畅通有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基层治理协同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4.5%以上、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达2:1左右,繁荣农村与繁华城市相得益彰、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加快形成。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取得更明显实质进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发展共同体基本形成。
二、加快提升城镇能级,强化城乡融合发展引领带动
(一)做强城镇产业支撑。牢固树立“人城产”融合发展理念,强化以产兴城、以产聚人,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聚力发展制造业,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三年攻坚行动,各县(市、区)围绕“3+2”工业产业体系,确定2-3个主导产业精准发力,推动产业延链集群发展;实施“稳企升规”攻坚行动,各县(市、区)每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0户以上、全市力争每年净增100户以上;推行“以投带引”模式,加快引进链主企业和具有支撑性的产业链项目,全市年均新招引制造业项目180个以上,各县(市、区)当年签约项目开工率、投产率分别不低于70%、50%;深入实施工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强化临江新区引领示范,积极争取国省重大项目布局,用好用活省委、省政府支持政策,加快建成国家汽车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产业转移合作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培育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力争到2027年,汽车汽配、化工轻纺、食品医药三大支柱性产业产值分别突破600亿元、550亿元、350亿元,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成长性产业产值分别突破300亿元、200亿元,成功培育一批百亿企业。提升工业园区质效,拓展“1+9”工业园区发展空间,积极推行“亩均论英雄”用地评价机制,力争到2027年园区工业集中度提高到80%以上、亩均营业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推动省市下放委托事项向园区拓展,合理布局商业、医疗、教育、人才公寓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标准地”改革,充分利用零散地建设标准化厂房,各县(市、区)每年建成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各县(市、区)工业发展资金额度、工业投资增速年分别递增20%、10%以上;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基金集群,力争到2027年全市总规模达到300亿元。提质发展服务业,持续推进县域商业建设三年行动,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培育壮大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发展会展经济、银发经济等,实施物流、金融、商贸、文旅、康养“五个数字化”行动,加强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各县(市、区)规上服务业企业、限上商贸企业每年分别净增10户以上,全市力争每年分别净增100户以上。
(二)优化公共资源供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大力推进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优化教育体育服务,扎实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稳定优秀教师队伍,实施县域高中提质行动,加快南充市专门学校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推动中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力实施高等教育提质增量工程,加快推进川北医学院整体搬迁、西华师范大学临江校区建设等项目,筹建南充卫生职业学院,支持西华师范大学创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川北医学院更名为医科大学。加快建设南充奥体中心等重大体育基础设施项目,持续打造升钟湖钓鱼大赛、中国BMX自由式联赛、南充嘉陵江马拉松等赛事品牌,高质量推进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工作。加大医疗卫生供给,全力支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南充医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建设省医学中心、市疾控中心建设川东北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市传染病医院建设川东北重大传染病救治基地;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规范民营医院发展,5年内实现智慧医院三级医院全覆盖、互联网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全覆盖。落实促进积极生育若干支持措施,加快健康南充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发展养老托育服务,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扩大基本养老和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基本养老服务和婴幼儿照护机构,加大医养结合示范推广力度,力争到2027年,各县(市、区)建成托育综合服务中心1个以上。
(三)提升城镇规建管水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创新思路、方式和手段,让城镇建管更加规范、更有温度、更具智慧。优化空间布局,围绕加快建设I型大城市目标,统筹布局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把临江新区打造成贯彻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先行区,优化县城功能分区,积极创建省级百强中心镇,推动顺高嘉同城发展、阆南(部)仪协作发展、西蓬融入主城发展、营山融渝发展。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实施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更新各类市政设施,加强完整社区、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创新管理机制,健全城市综合执法管理机制,推行正负面清单制和柔性执法;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将更多直接服务群众的事项依法下放至街道;完善以社区为单元的综合网格管理,推行社区服务标准化;提高物业服务覆盖率,增强小区居民幸福感;加快建设“智慧南充”,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推进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街区等建设。
(四)增强文化感召能力。围绕以文化人、以文塑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建强用好市县融媒体中心,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打造“小而美”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不断扩大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范围和项目;结合红色文化、丝绸文化、嘉陵江文化、三国文化、春节文化等特色元素,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支持西华师范大学积极推进南充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建设,支持蜀道研究院开展古蜀道资源调查、文化挖掘保护利用等工作;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红色文化遗址等保护力度,合理利用工业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镇建设,做强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嘉陵江合唱艺术节等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依托嘉陵江文旅投资集团、南充传媒集团等文化企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娱乐、线上演播、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创新发展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剪纸、川北皮影等传统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底部基础
(一)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产业振兴首要任务,突出做好“土特产”文章。保障粮食生产供给,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快现代种业发展,高质量建设300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和“天府森林粮库”示范项目,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确保粮食播面稳定在858万亩以上,全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陵集中发展示范区。壮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区、国家优质商品粮供给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桑茶之乡、晚熟柑桔之乡、冬菜之乡”建设,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和家庭农场培育提升行动、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做强“好充食”区域公用品牌,到2027年全市“两品一标”农产品达500个以上、入驻“好充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达450家以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依托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培育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做响“印象嘉陵江·最美丘区”乡村旅游品牌,支持县(市、区)争创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切实增强脱贫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抓好衔接过渡,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加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建设,支持脱贫群众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推广稳岗就业“五个一批”经验,不断缩小脱贫群众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强化动态监测,充分发挥监测体系作用,开展常态摸排、集中排查、部门筛查,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切实做好快速发现、及时认定、精准帮扶、稳定退出各环节工作。深化帮扶协作,统筹用好中省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帮扶等力量,扎实做好仪陇县、营山县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深化东西部全域协作模式,充分整合政策、项目、平台、资金等资源,投向富民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构建大帮扶格局。
(三)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努力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农民工充分就业,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和小农户能力提升计划、家庭农场主轮训计划,大力培育“果城月嫂”“绸都家政”等劳务品牌,加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力度,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创造灵活就业岗位、发展共享用工。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引导龙头企业、农业专合组织、基层供销社与农户共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经营模式,支持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和乡村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引导发展特色种养、特色加工、电商直播等产业。稳步提高兜底保障,持续扩大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规模,构建涵盖财政补贴基本险、商业险和附加险等一揽子农业保险产品体系,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推广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供销合作等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村采取项目整合、招商引资等方式设立基金或专项资金发展集体经济,全力建设一批集体经济强村。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坚持把科技创新和优化社会化服务作为重要手段,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加大农机装备推广应用,支持农业服务机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联合研发推广适合丘陵山地的智能高效农机装备,推进主要农作物、重要养殖畜种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强机耕道、场库棚、烘干机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智慧农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动智慧农业大脑建设,建立自动化感知、监控预警、远程诊断、智能控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系统,对农作物采收、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等全链条数据信息直连共享,打造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场景,积极推广“智慧稻田”“智慧养殖”。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支持基层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组建农业服务机构,开展耕种、管护、收割、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全链条社会化服务;以县域为单位搭建区域性农事服务信息平台、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推广“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灵活服务,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五)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川北民居为基础,统筹建设乡村聚居点,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建设富有丘区特色、彰显巴蜀风韵的美丽宜居乡村。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整村示范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提升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促进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和村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规范运行。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行动,大力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市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提升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能力。实施面源污染治理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完善农膜等农业投入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实施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扎实开展村庄清洁暨庭院美化行动,积极打造微景观和美丽庭院。
四、大力促进城乡互补,畅通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路径
(一)推动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做强生产供应链,鼓励城市工商企业下沉乡村开设原材料生产基地、加工车间、购销网点等,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加大对本地农产品原材料的采购利用力度,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积极探索村集体组织与县域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以原材料供应、劳动力输入、资金入股等方式抱团发展。延伸农产品加工链,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支持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发展预制菜、酒饮、化妆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特色食品产业。搭建产业协作平台,统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积极推进嘉陵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梯次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到2027年,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80个以上,实现有条件的涉农乡镇县级以上园区全覆盖。
(二)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健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的措施,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退出和城乡居民社保衔接机制,落实城镇化“人地挂钩”政策。创新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支持驻市大中专院校设置乡村振兴实用性专业,实施农业经理人“百千万”培养计划和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工程,建好用好乡村振兴“1+17”人才发展联盟,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行教师“县管校聘”、医疗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乡镇全覆盖,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农技人员、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服务。激发农村土地要素活力,建立撂荒地长效防治机制,健全村级承接、县乡审批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积极探索农村闲置学校、卫生室、办公场所、站所用房等资产和用地的盘活利用多元实现路径,探索农村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增减挂钩实现县域内跨村组区位调整。健全乡村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以市场化方式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支持县(市、区)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申报发行用于城乡融合公益性项目的政府债券,探索农村产权“抵押+担保+保险”等混合增信模式,健全市县共同参与的“1+9”政府性农业融资担保体系。
(三)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交通物流一体化,以建设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为牵引,加快推进国省干线提档升级和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等级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的“新三通”建设;实施乡村运输“金通工程”,建立完善“交商邮供”合作机制,建设县有中心、乡有网点、村有服务的三级电子商务体系和物流快递共配体系。推进城乡供水供气一体化,加快亭子口灌区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和渠系配套,实施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能够纳入城镇管网延伸或区域规模化供水工程的地方力争全部纳入,因地制宜采用管道天然气延伸直达或微管网集中连片供气,实施城乡配电网提档升级三年行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规划布局城乡5G基站、充电基础设施、光纤超宽带、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广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物联网应用,加快实现全市所有乡镇公用充电桩全覆盖。探索建立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一体化平台,推广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基础设施管护,促进基础设施长期有效发挥作用。
(四)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积极推广集团化办学、城乡结对帮扶、领办托管等模式,推动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推行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完善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有序推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市中心医院建设城市医疗集团,全面启动6县(市)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推进顺庆区建设国家级县域医共体试点、仪陇县“一个总医院”改革,支持县级医院深化与国省区域医疗中心建立对口帮扶、巡回医疗、远程医疗和派驻服务合作;开展乡村健康服务提升行动,高质量建设县域医卫次中心,建立健全二级以上同级医疗卫生机构检验检查结果科学互认、患者双向转诊等机制。加快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健全“县乡村户院”五级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统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积极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和村史馆等建设。同步提升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切实维护基金安全,建立民生政策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应保尽保,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等领域政策保障水平;健全县乡村衔接的养老育幼服务网络,推行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实施普惠托育专项行动,加快建设“一老一小”服务联合体;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和特殊人群关爱服务体系。
(五)推动生态文明共建共治。一体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加快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全域开展国土绿化行动、自然保护地“绿盾”行动,高标准建设嘉陵江绿道,立足实际统筹推进城市绿地、城镇公园和乡村绿色休憩空间建设;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向村级延伸,全力建设美丽幸福河湖。统筹治理城乡污染,加快实施南充临江新区、嘉陵江(顺庆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EOD项目,加强县城生活污水管网精细化管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网络建设和功能衔接,统筹治理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和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等人口居住集中区域,强化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的“五化”利用。协同推进绿色发展,深入实施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城镇绿色节能改造、交通物流节能减排等工程,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力争“十四五”末具备改造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六)推动基层治理协同高效。强化责任分工协作,压实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强化村(社区)党组织在村级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全面深化城乡网格治理,明确各级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责任,深入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推广运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推进平台共建共用,全面推动法律服务、信访接待、诉讼服务等与综治中心有机整合,构建“一站式”解纷平台;统筹用好“川善治”等数字化乡村治理平台,加快实施“百网合一”工程,推进“天网”“雪亮”“慧眼”等融合建设应用,推动基层治理一网统管、一屏通览、一键联动。促进治理上下贯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加强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关爱保护,常态化开展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训,持续巩固“法治副校长”“庭审进万家”“片区法官”制度;建立健全社会道德评议机制和居民社会信用征信机制,积极开展德孝人物(家庭)和见义勇为评选活动;推广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探索积分结果县乡村互认互用机制。
五、切实加大保障力度,凝聚城乡融合发展强大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定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评价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强化县(市、区)主体责任,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情况纳入对县(市、区)的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强化市直部门(单位)工作职责,加强业务指导和工作协调,形成推进合力。
(二)配套支持政策。市直相关部门(单位)牵头制定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人才引育、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协同体系。对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先进县(市、区)在用地指标、资金项目、环境容量、干部选任等方面给予激励,按规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实施表彰。
(三)抓好试点示范。积极推广城乡融合“十个一体化”改革经验,支持县(市、区)争取相关领域的国省改革试点。强化创新探索,统筹布局一批试点示范项目,积极开展各领域集成改革试点。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单位)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每年开展2个以上“小切口”自主改革,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带动面上整体突破。
(四)凝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重要作用,凝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力量,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支持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投身“两新联万村·党建助振兴”“万企兴万村”等行动。加强城乡融合发展宣传引导和政策解读,营造齐抓共推良好氛围。
来源:南充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